首页 > 景点文化
6

革命后代的摇篮——胶东育儿所

作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乳山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出处:《乳山文史资料第四辑》

革命后代的摇篮——胶东育儿所

在抗日战争时期,随着形势的发展,胶东妇女解放事业不断发展,妇女干部队伍不断壮大。为了解除妇女干部的后顾之忧,使革命后代健康成长,胶东行署和胶东妇联共同研究决定筹办一处战时胶东育儿所,由胶东妇联抽出一名干部具体负责育儿所的筹办工作。

1941年冬,胶东妇联派苏政同志到荣成县的一个村子里搞育儿所的筹备工作,任政治指导员。

1942年7月,组织调苏政同志改做司法工作,离开了育儿所,又派张福芝同志到育儿所任所长。同年9月,育儿所又搬到牟海县田家村。育儿所的主要任务是在周围村庄为来所的孩子物色不脱产的奶母。这是一项特殊的妇女工作,因此,育儿所的工作与周围村妇救会的工作联系非常密切。1942年11月,日寇对马石山一带实行了惨绝人寰的“拉网大扫荡”,育儿所分散在各个村庄的二、三十个孩子都被拉入“网内”。在这关键时刻,奶母们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一心想着保护好孩子。

在反“扫荡”中,奶母宫元花同保育员李玉华一起抱着刚满周岁的福永在凤凰崖一带的山上同敌人周旋,整整一天两人没吃一口东西。直到鬼子逃窜了,她们才和孩子一起回到了田家村。还有不少奶母宁肯牺牲自己的孩子,也要保住育儿所的孩子。尽管日寇对胶东抗日根据地进行过频繁的残酷扫荡,育儿所的孩子却在所里工作人员、奶母和人民群众的严密保护下,毫发无损。

那时由于敌人封锁,育儿所各种医用药品非常奇缺,孩子生了病,他们只有从农村找一些偏方和土方来治疗。后来东北解放了,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胶东行署和妇联决定,派人到东北解放区募捐买药,以加强孩子们的医疗保健工作。

日寇投降后,为了对孩子进行系统的正规教育,1946年2月,遵照胶东行署的指示,育儿所第一次把60多个不吃奶的孩子集中到莱阳,过集体生活,还有160多个喂奶的和小一点的孩子仍然分散在农村喂养。1946年秋,为了反击国民党反动派对胶东的重点进攻,胶东行署机关从莱阳转移到马石山一带。待军民粉碎敌人的进攻后,育儿所的孩子又集中到田家村,孩子无一损失。

1948年春,育儿所从山区搬到腾甲庄村。这时育儿所已有300多名孩子。为了提高保教质量,育儿所根据年龄把孩子分成了两部分。一是小学部,对七周岁以上的孩子进行普通的小学教育。二是幼儿园,专门负责抚养管理六周岁以下的孩子。孩子们在这个革命的摇篮里茁壮成长,育儿所的工作,得到了家长们的信任和社会的好评。

1952年7月,改名为乳山县育儿所,受乳山县人民政府领导。1955年8月,乳山县育儿所撤销。至此,胶东育儿所圆满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威海市图书馆 版权所有

地址:威海市青岛北路158号(会展中心西侧) 电话:0631-5819392

鲁ICP备05020552号 鲁公网安备 37100202000283号

技术支持:今朝科技&万卷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