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王道廉:身先士卒,不遗余力
王道廉,1923年生于文登市天福山乡西北岔村一户贫穷家庭。幼年时父亲去世,靠母亲支撑着门户,不仅生活维艰,还常遭别人的白眼。家庭的不幸遭遇和困境,养成了他不屈的性情。
王道廉读小学的时候,发生了中共胶东特委领导的“一一·四”农民武装暴动,暴动大军给土豪劣绅以沉重打击。这场暴动虽然很快失败,但点燃了埋藏在他心底的希望之光。从此,王道廉白天在学校刻苦读书,晚上到村里的武术房拜师学武。
1937年12月,中共胶东特委在文登县天福山举行抗日武装起义,建立了“山东人民救国军第三军”。抗日的烽火很快燃到了天福山附近的西北岔村,早有报国大志的王道廉深受鼓舞,决心跟定共产党,打败日本侵略者。虽然他因年纪小不能参军,但还是参加了中共组织的群众武装自卫团,负责站岗、放哨,为“三军”传递情报。之后,王道廉跟随西进抗日的“三军”来到黄县,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入伍后,历任战士、班长、排长等职。
1944年,王道廉率八连护送干部去胶东军区,在返回途中被敌人包围。当时八连只有70余人,且经长途行军,指战员已十分疲劳,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下,王道廉机智勇敢地指挥部队首先捣毁了敌人阵地指挥所,使敌人失去了指挥而全线崩溃。激战两小时,终于冲出重围。
1945年,日伪军不断“扫荡”,部队所在的南海区环境十分恶劣,有人要求调离此地,而王道廉坚决不肯离开紧张艰苦的战斗环境,坚持同南海军民出生入死地战斗。在敌人对南海区实行经济封锁军事打击的情况下,他体谅党和人民的困难,千方百计减轻人民的负担。为此,他冬天不领大衣,不领棉被,只穿着一身棉军装。在寒冷之夜,钻到铺草里过夜。
此外,王道廉还非常注意学习政治时事,每期报纸必读,重要社论都剪下来保存,用以加强部队的政治思想工作。他也很善于总结战斗经验教训,每次战斗后,都联系战术原则严格检讨自己指挥的问题。八年的军旅生活,使他成为一名军政双全的优秀指挥员。他常在战斗的关键时刻,身先士卒,果敢指挥,扭转危局。
在攻打太祉庄战斗中,刚被提升为团参谋处长的王道廉,沉着、冷静、果敢地指挥部队,一次又一次对敌发起冲锋。战斗正在激烈进行,王道廉却不幸中弹牺牲,为人民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年仅24岁。后来,山东军区追认王道廉为“胶东军区战斗英雄”。为纪念王道廉的战斗业绩,让子孙后代永远缅怀先烈,1986年,文登人民把王道廉遗像安放在文登烈士灵堂。